当青特置业以新入局者的身份拍下东李地块时,地产圈的讨论声中夹杂着一丝微妙的担忧。这个曾在城阳风光无限的本土房企,如今正被一连串维权事件缠绕 —— 从真石漆偷换成普通涂料的 "减配门",到车库质量缩水引发的集体投诉,再到合同中暗藏的霸王条款,曾经的 "城阳地王" 为何一步步陷入信任泥潭?业主维权的背后,不仅是个体与企业的利益博弈,更折射出房地产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。
一、从 "地王" 到维权常客:青特品质的落差轨迹2019 年青特置业以 15.5 亿竞得市北区黑龙江南路地块时,14620 元 /㎡的楼面价让其成为区域当之无愧的 "地王"。彼时市场对这个本土房企寄予厚望,毕竟同区域海信悦澜山 11638 元 /㎡的楼面价,似乎为青特预留了足够的品质空间。但现实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:售价更高的青特星城,交付品质远逊于海信项目。
车库成了品质缩水的重灾区。海信悦澜山采用耐磨抗滑的水磨石地面,青特星城却用普通地坪漆敷衍了事,甚至出现需要整体整改的质量问题。更讽刺的是,青特一直以 "情怀与品质" 为营销卖点,这种宣传与实际的割裂,在业主群体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。市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两张罚单(因车库问题和合同霸王条款分别罚款 3 万与 1 万),不过是这场信任危机的显性化表现。
展开剩余69%时间轴拉得更长一些,会发现这并非偶然。2020 年购买青特花屿城的司先生,在装修时发现客厅顶部中心塌陷,开发商简单的磨平处理不仅未解决问题,反而加剧了塌陷;2025 年 4 月,被誉为 "白沙湾第二豪宅" 的青特悦海府,因二期楼座距高速仅 23 米却未提前告知,引发老业主维权,而房价从一期 2 万带精装跌至二期 1 万 1 纯毛坯的巨大落差,更让 "豪宅" 标签沦为笑谈。
二、维权困境:业主的抗争与制度性壁垒青特汇豪兰庭的维权事件颇具代表性。业主购房时被告知外立面将采用咖色铝板和水包砂漆,附带的效果图也强化了这一预期,但实际施工中却变成 "顶底金属包边 + 其余真石漆" 的组合。当业主以 "虚假宣传" 投诉时,得到的回复是 "不违反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",只能通过协商、仲裁或诉讼解决。
这种维权困境暴露出三个层面的问题:
信息不对称 :期房销售模式下,开发商掌握着规划、施工的全部信息,业主只能通过样板间、宣传册等间接了解,一旦出现 "货不对板",举证难度极大。 合同陷阱 :"一切以实际交付为准" 的格式条款,看似合规却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业主,成为开发商规避责任的 "免责金牌"。 救济成本高 :从协商到诉讼的漫长流程,对普通业主而言意味着时间与金钱的双重消耗,许多人最终选择妥协。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:"赫府一期和青特小镇 C 区也这样,宣传真石漆交房变涂料,这么多年秉性不改。" 这种 "惯犯" 式操作,折射出部分房企在成本压力下的短视 —— 通过前期过度承诺吸引购房,交付时以各种理由减配,将品牌信誉当作可消耗的成本。
三、行业镜像:品质失守背后的生存逻辑随着土地成本攀升、市场竞争加剧,部分房企陷入 "高周转 - 降品质 - 维权增 - 口碑差" 的恶性循环。对比海信悦澜山主动升级车库的做法,青特的选择更显功利:在售价高于竞品的情况下,通过压缩建安成本追求利润,却忽视了品质才是长效竞争力。
这种短视行为的代价正在显现。当 "豪宅" 沦为刚需盘,当 "地王" 项目需要整改车库,青特失去的不仅是业主的信任,更是本土房企的品牌溢价能力。在青岛这样的市场,海信等房企能长期立足,恰恰在于将 "品质如一" 从口号转化为行动 —— 车库地面材质的选择、主动升级的细节,看似小事,实则是对 "客户价值" 的深层认知差异。
青特进军东李的消息传出后,网友最关心的问题是 "维权能少一点吗"。这个疑问的背后,是购房者对 "本土情怀" 的最后期待。如果青特不能真正正视问题,从合同规范、工程监管、售后响应等全链条重构信任,即便拿下再多地块,也难以摆脱 "维权常客" 的标签。
房地产行业的下半场,早已不是 "拿地即赢家" 的时代。当住房回归居住属性,当购房者越来越理性,房企的竞争终将回归本质 —— 用扎实的品质、透明的流程、负责的态度,重建与业主之间的信任纽带。
文:青岛选记
发布于:山东省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